查看原文
其他

石中英:学校特色发展下一步怎么走? | “学校特色发展”谈⑤

2017-11-03 石中英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过去二十年,“特色发展”对于破解“千校一面”的弊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今天,在一些学校出现了“特色发展泛化”等问题,让很多教育人思考“特色发展”是否发展得有些过头,中小学特色发展是继续往前,追求及彰显特色?还是回过头来调整原来单纯追求特色的办学行为,转而强调教育的一般性要求?怎样看待“向前走”和“往回走”这两种特色发展不同路径?学校特色发展下一步怎么走?值得我们的办学者们重新审视。


本期推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为我们深度解读特色发展的深层含义以及下一步学校特色发展该何去何从。



学校特色是指一所学校的个性、独特性。学校特色发展是指以凸显学校特色为抓手的学校发展方式。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我国中小学发展的基本方式。不管是优质的历史名校,还是一些刚刚创办不久的新建校,都纷纷在学校特色凝练、培育和宣传上下了很多功夫。


当前,学校特色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是该往前走还是该往回走?所谓往前走,就是继续走特色发展之路,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让学校教育的各方面特色更加鲜明。所谓往回走,就是回应一些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批评,调整原来单纯追求特色的办学行为,转而强调夯实基础,丰富内涵,更加体现教育的一般性要求。


怎么看待这两种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路径?学校发展究竟可不可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如何准确把握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怎样才能走好特色化发展之路?这些问题,不单单是实践上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理论上亟待讨论的问题。

 

学校特色的客观基础


一般意义上而言,学校本来就是有特色的,这体现着学校办学的规律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的,因而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教育目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及活动等——也是随着教育时空以及教育目的的变换而变化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学段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的学校不同于古代的学校,中国的学校不同于外国的学校,幼儿园不同于小学、中学,南方的学校也不同于北方的学校,提供普通教育的学校不同于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如此等等。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出纯然没有任何特色的学校。



如此说来,学校特色不是自然而然、不求自得的吗?哪里还用得着教育者去建设、去追求呢?其实,以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理论分析,办学实践中的情形并非一定如此。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其特色虽然直接地表现为某所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或其他学校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表现在学校工作的多个侧面,如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校园环境、学习空间设计等方面,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在于某所学校自身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同。


事实上,每一所学校的内外环境都不相同,同一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不相同。这种不同的内外环境自然也对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要求,提供了各不相同的资源优势。学校特色实际上是学校满足这种各自不同的内外环境要求并善于利用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实现自己办学目标的结果。


如果一所学校能够自觉地做到这些,那么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反之,如果一所学校既没有对这种内外环境的独特性及其要求作出积极回应,也不能对这种内外环境的资源优势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就会失去自己本该拥有的特色。所以,学校特色并非是学校从办学的内外环境中自然而然获取的,而是学校基于教育目的主动分析、研究和利用内外环境的结果。

 

“千校一面”状况的认识和实践成因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校特色发展模式遭到诟病的“千校一面”现象就其根源来说,主要是办学者、管理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很好地意识到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对教育教学活动、管理活动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人际互动方式等提出的特殊要求,在实践中更不会通过自我变革主动去适应和创造性地满足这种内外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得学校活动脱离时代、脱离社区、脱离对象。



如果一所学校在办学上既不研究时代也不研究社会,还不研究生动活泼、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怎么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呢?在这种情形下,一所学校如果非要形成什么特色的话,那也只能是为特色而特色的“打造特色”了。这样“打造”出来的学校特色,可能一时看起来、听起来很光鲜,但由于缺乏客观的基础,很难长期保持下去。因此,学校特色不是随心所欲的办学主张,更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标榜,而是基于教育立场对这种客观基础的准确把握和独特体现。


1944年,毛泽东曾就边区的学校工作如何适应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口、地理环境的特点作出具体指示,如学制应该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搞三学期制,以便农忙时学生可以回家帮助耕作,等等。这些指示过去为陕甘宁边区学校特色乃至教育特色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对于今天教育界理解和把握学校特色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下一步学校特色发展该何去何从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特色或特色发展还是可以提的,这是符合办学规律的。不过,对于学校特色或特色发展的理解和追求重心不宜放在“特色”或“差别”的孤立打造和苦心追逐上,而应深入到对于教育内外环境的具体分析研究和积极利用上。就这两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末”,后者是“本”。有“里”才有“表”,有“本”才有“末”。


“表里不一”“本末倒置”是当前一些学校特色建设活动中令人忧虑的现象,也是某些学校特色建设缺乏科学性、可持续性并被认为是搞花架子、瞎折腾的主要原因。我曾经到过一所小学,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非要从千里之外的景德镇聘来师傅、运来陶土,开发陶艺课程,打造课程特色,这种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劳民伤财之举。



要有效解决目前部分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学校特色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理念相一致,学校的办学者、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就需要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真正下一番分析研究的功夫,需要明了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社区环境、学校传统、教育对象、师资条件、资源状况等,然后再具体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思索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改革、培育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选择什么样的活动项目,等等。


从当下的学校要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来说,学校与学校之间不应该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这可以称之为学校所应具有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或文化特色。但从学校所处的社区状况、已经形成的办学传统、学校的学段、教育类型和生源特点等方面来说,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是有程度不等的差别,这些是形成学校区域特色、历史特色、学段特色、类型特色、课程与教学特色等的主要依据。


如果将前面一些反映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要求的学校特色称之为“大特色”的话,后面这些旨在反映或体现更加微观的学校内外环境要求的学校特色可以称之为“小特色”,两者之间存在着统一与多样、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对这种辩证关系进行历史的、客观的和具体的把握,是未来学校特色发展的正确之路。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7年第17期,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明远书院院长

责任编辑 | 任国平

微信编辑 | 孔佑明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